材質
焊鐵
尺寸
高3600 x闊3100
年份
2021
兒童語音導賞
廣式茶樓與南音:餘音繞樑續前緣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虧我思嬌情緒好比渡日如年。」這句家傳戶曉的唱詞出自《客途秋恨》,原是南音的一首曲目。何謂南音?起源於清乾隆年間的廣東省珠三角地區,與粵謳、龍舟、木魚、板眼一樣,都是以粵語為說唱語言的傳統曲藝。
舊時南音是由失明的藝人所唱,因過往失明人士多從事占卜算命,「地水」是對他們的雅稱,所以又稱「地水南音」;其中又稱唱南音的男士為瞽(音古)師,女士為師娘,並多以十三弦箏、椰胡、洞簫、拍板及揚琴等伴奏。若將時針撥回20世紀中葉的澳門,能發現街頭巷尾、茶樓酒館都能見到瞽師、師娘彈唱南音的蹤影,尤其是人流密集的茶樓。當時20世紀50年代內港海運繁茂,生意興旺,十月初五街茶樓林立,又以遠來、得來、六國、冠男和蘭香閣最聞名。與今時今日茶客們只單純飲茶和吃點心的茶樓不同,那個時代沒有電視、電腦,很多居民坐於茶樓,一盅茶、兩籠點心、一張報紙就能打發時間,這為南音說唱提供廣闊的舞台,養活了很多瞽師、師娘。
南音唱的是什麼呢?它以說唱形式演唱故事,常以傳統民間故事、才子佳人、歷史傳奇作為題材,例如霸王別姬、黛玉葬花「祭瀟湘」,多以悲情故事為主,基調悲涼沉重。更特別的是,與一板一眼、固定台詞的粵劇不同,南音篇幅較長、結構完整但非常靈活。說唱藝人以即興說白與唱段相間,唱詞伴奏旋律不固定,會根據現場氣氛靈活變動,個人特色明顯,所以不同的演唱者,南音各有不同。
如此獨特的南音,曾在上世紀50年代的澳門綠邨電台大量播出,而時過境遷南音逐漸被其他娛樂方式取代,60年代走向衰落;更為可惜的是那個年代收錄意識缺乏,很多南音演唱影音資料寥寥無幾,諸多大師相繼隕落,更是難以搶救。現時澳門演唱地水南音的瞽師也只剩區均祥一位,地水南音保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幸好政府非常重視保育,2009年在澳門博物館的牽頭下,將澳門「地水南音」申報列入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以本地南音演唱家區均祥為申報主體,在多方努力下終於在2011年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區均祥瞽師更是不遺餘力地以開班授課及公開演唱等形式推廣南音說唱。相信在大家的保育下,南音說唱會再度綻放光芒,而非最後的絕唱。